「龐式騙局」(Ponzi scheme)聽起來像是艱澀難懂的商業犯罪專有名詞,身處海外的廣大華人也許自認凡事小心謹慎從不冒險,對洋人馬多夫捅出的金融商業罪行並不在意。但 是,這類騙局已行之數百年,至今仍猖獗橫行,靠的正是人們對熟人的信任,受害者衝著親朋好友口耳相傳而把錢託給「可靠的人」,一個牽一個,直到那位「可靠 的人」把募集而得的資金揮霍光了,再也無法依約支付利息,或者被執法者逮到而東窗事發,老老實實過日子的投資人才意識到不僅利息沒了,本金也全部泡湯。
親友口耳相傳上賊船
簡單的說,龐式騙局是詐騙者透過人脈,承諾熟人代為投資,賺取高額報酬,實際上卻從不投資,用後進者的錢支付報酬給早一步投資的人。
詐騙者往往從最熟識的人開始下手,例如,約定30天內獲利20%,拿了第二個人的錢,便真的依約定付給第一個人20%報酬,拿了笫三個人的 錢,再從中挪一些給第二個人當作報酬,依此類推。投資人心滿意足,忍不住奔相走告,愈來愈多人不假思索的跟進,已經嚐到甜頭的人則在貪念驅使下加碼投資, 如此快速擴散,大筆資金湧入詐騙者手中。
馬多夫騙術精 獲信任
詐騙者眼見一隻隻肥羊上鉤而且忠心耿耿,再也不費心維護形象,毫不避諱將收到的錢留作私用,久而久之開始拖欠報酬。萬一投資人起疑追問,便含混回答,再久一點,猜疑聲浪四起,投資人不耐而要求贖回本金,導致大量擠兌,詐騙者終於露出狐狸尾巴。
馬多夫案是非常典型的龐式騙局,主導人馬多夫(Bernard Madoff)過去曾擔任那斯達克市場公司(NASDAQ Stock Market)董事長,對金融體系運作及稅法規定非常熟悉,又有豐富人脈,除了與金融專業人士往來,也透過某幾個俱樂部結交許多富有的猶太裔慈善家,經常 往來。他告訴朋友可透過秘密帳戶代為投資獲利,而且為避免同樣具有金融專業的朋友起疑,刻意訂出「合理」獲利目標,最多每年10%到15%,還有模有樣定 期提供投資報表,數據隨著股市三大指數漲跌而有賺有賠,看不出破綻。事實上,他壓根沒有秘密帳戶,也從未進行投資。
馬多夫騙術之精湛令人驚詫,他知道聯邦法令規定基金會須進行投資,而且以年獲利5%為合理目標,於是他網羅慈善基金會加入騙局時,便設定5%左右的投資報酬率,將投資計畫設計得天衣無縫。曾有人想退出,由於人數不多,馬多夫爽快照辦,讓人覺得他的投資管理得當,資金豐沛,贏得更多信賴。直到去年金融風暴肆虐,愈來愈多投資人缺錢,大量要求退出,馬多夫再也支撐不住,終於跟兒子坦承:整個投資是一個大騙局。
馬多夫吸收的資金來自四面八方,其中不乏共同基金,這些基金背後又有廣大投資人。零星投資人單純的把錢交給基金業者,基金業者再把錢拿給馬多夫,環環相扣,不少投資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被捲入騙局,因此,從去年12月10日馬多夫承認施騙之後,還有人到現在才陸續意識到受騙。
「龐式騙局」一詞中的「龐式」確有其人,他是20世紀初移民美國的義大利人卡羅.龐式(Carlo Ponzi),移民來美之初便成立一家空殼公司,慫恿朋友把錢交給他買賣歐洲郵票,從中獲利,三小時之內火速籌得100萬元,不費吹灰之力,卻只拿出其中 30元買郵票,其他全部落入私人口袋,後來繼續吸金,手頭資金一度高達1500萬元,九個月後便東窗事發。
龐式騙局因卡羅.龐式而定名,然而事實上,早在17世紀,這種詐騙手法已經存在,默默的在世界各地傷害無辜投資人,大約1990年代,阿爾巴尼亞高達三分之二的人將12億元投入龐式騙局,就連政府官員也禁不住貪念而主導行騙。
經濟持續低迷騙子多
龐式騙局主導人慣常從熟識的人下手,聽來令人心寒,也不免進一步聯想到同樣具有「一個牽一個」特色的「多層次傳銷」(multilevel marketing)。多層次傳銷是一種直銷模式,多半被美容化妝品及健康用品業採用,參與者可介紹其他人加入組織或者購買商品,從中賺取佣金,佣金來自 新會員的入會費或者商品銷售金額,加入組織的人可繼續拉其他人入會,組織愈滾愈大,因此俗稱「老鼠會」。愈早加入的人稱為「上線」,晚加入的人則是「下 線」,組織愈大,上線愈賺愈多,上下線往往彼此認識,乍聽之下有點龐式騙局的影子,實則不盡相同。多層次傳銷確實如組織裡的人所說的在銷售某些商品,不能 與龐式騙局劃上等號。
金融時報報導,繼馬多夫騙走全球無辜投資人500億元之後,美國執法單位去年陸續查獲其他15樁規模不一的龐式騙局。經濟低迷,人人缺 錢,過去設下的騙局很可能因投資人大量擠兌而潰散,預料今年被揭露的騙局將倍增,然而,執法單位加緊監管恐怕遏止不了心術不正的人繼續設計圈套騙錢,也無 法消除絕大多數人追求高獲利的貪念,龐式騙局不會就此銷聲匿跡,仍得繼續提高警覺。
文/周芳苑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