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2月22日 星期日

你在幹嘛?Twitter社交網站暴紅

面對日新月異的資訊科技,現代人的社交方式也隨之逐漸改變。除了不需透過媒介的面對面交談,利用電子郵件、手機與即時簡訊,到建立個人部落格與參與各式社 交網站,都是電子世代習以為常的溝通媒介。Pew Internet and American Life Project的研究報告給他們取了一個貼切的稱呼,稱他們為「超級溝通者」。

Facebook 用戶逾6000萬

超級溝通者在眾多選擇中,喜好轉移速度奇快無比,功能的需求也越趨整合。現在擁有個人部落格或參與社交網站如Facebook等,早已不是新鮮事。新澤西的一位平面設計師更如此形容:「Facebook?那不是2007年秋季的舊玩意!」

話 雖如此,Facebook可能仍是各界公認最受歡迎的社交網站。根據流量統計網站Compete,Facebook自2004年創立以來,至今全球使用人 數已屆6000萬人。但另一個異軍突起的社交工具Twitter更不容小覷,它同時具有即時訊息、社交網絡與無線通訊的特點,正悄悄擄獲這些超級溝通世代 的目光。而最令人匪夷所思的,是它超級簡易的使用方法。

Twitter 使用超級簡易

「你在幹嘛?」(What are you doing?)回答這個問題,是Twitter使用者的首要任務,同時,他們也可知道,「別人最近在幹嘛」。與一般社交網站雷同,使用者需先在 Twitter.com註冊一個帳號,之後便可開始在屬於自己的頁面上,以短訊形式發布即時近況。每篇短訊只限140個字元,但可發表的篇數則沒有上限。

要 知道別人在幹麻,使用者可藉由搜尋功能,選擇要「跟隨」(follow)的人—通常先從親朋好友下手,同時也能決定是否開放讓他人「跟隨」。簡單來說,這 項功能與Facebook上「與人為友」(friend)有異曲同工之效,也像訂閱報章雜誌一樣,但收到的是他人的即時近況更新。受歡迎的Twitter 使用者,可能同時擁有上千萬名跟隨者(或稱「朋友」)。例如擁有最多跟隨者的歐巴馬(Barack Obama)有超過25萬名;而以模仿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裴林,紅透全美的30 Rock女星Tina Fey,則有3萬6000多名跟隨者。

有人覺得無聊:「別人在幹嘛跟我有什麼關係?」有些人則思忖:「我真的要透露這麼多我的一舉一動嗎?」

即時短訊 容易「上」癮

30 出頭的上班族Kera起初也抱持相同存疑,但過不了多久,她發現自己無可自拔的迷上這個小玩具。她每天平均發表數篇Twitter即時短訊(或稱 Tweets),從午餐吃的食物,到辦公室的惱人高頻噪音,都是訊息中五花八門的話題之一。她會從電腦登入網站發布訊息,也使用手機隨時隨地更新近況。

「它很容易令人上癮!」vKera說。

2006年,Odeo—一間線上數位影音公司的3位創辦者史東(Biz Stone)、達西(Jack Dorsey)與威廉斯(Evan Williams)對工作感到興味索然,他們想創造一種更具啟發性的新服務。當時,威廉斯提出一個有趣的概念:「何不把線上即時傳訊、手機簡訊與部落格特 色合而為一?」利用這個單一平台,人們可從任何時點以短訊形式發布即時近況,同時也能一次得知所有朋友的最新消息。而這,便是當前Twitter的原始構 想。

如今,Twitter擁有將近450萬名使用者,2008年的成長速度更超過7.5倍。若與社交網站的龍頭老大Facebook相 比,Twitter的流量仍明顯落後許多,但在這塊步調超快的市場裡,很難論斷日後會孰勝孰衰。幾年前,紅極一時的社交網站Friendster眼看已坐 穩青少年市場,過一陣子,MySpace便不期然的取而代之。

創辦人之一的威廉斯形容,Twitter將「資訊民主化」又往前推了一大步,他說:「我一直深信,假使人們能夠更輕易的分享各種資訊,世界會更好。」

潛力無窮 超過當初預期

MIT出版的科技評論雜誌(Technology Review),其主編Jason Pontin也認為:「一年前,Twitter只是個古怪的小玩具。現在,它的潛力遠超過人們當初的認知。」

超 過多少?沒有人能說個準。科技資訊網站Silicon Alley Insider的專欄作家衛斯默(Nate Westheimer)於08年中估計,Twitter的身價可在一年之內增至10億美金,但另一位CNET的專欄作家則唱衰,Twitter到時可能根 本一文不值。Twitter引起的狂熱程度,讓各界都想找出能靠它大賺一筆的方法,但截至目前為止,Twitter仍未靠它的服務賺進任何一毛錢。

紐 約時報的科技專欄作家波葛(David Pogue)坦承,他對Twitter的第一印象毫不激賞。他心想:「現代人在應付既有的大量社交工具之外,哪還有多餘時間每天抽空數次,登入 Twitter網站,然後在訊息視窗輸入『我在吃午餐』?」更不用說,還得花時間瀏覽「朋友」發表的無數相似短訊!

有人則指出,單篇短訊的字數這麼侷限,「根本無法說明任何事情」。假使如此,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愛用Twitter?

Wired雜誌專門撰述科技與文化的湯森(Clive Thompson)表示,這些觀點全都沒錯。個別來看,多數訊息大抵不脫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,但他認為,這些短訊累積起來的作用,才是Twitter真正的效益所在。

他舉例,當朋友Misha發出一篇Tweet:「正在酒吧等待送修電腦。」對當下的他來說,並沒有太多意義。但每天每月規律的收到朋友的即時近況,他表示自己幾乎能對他們培養出某種心電感應。

他與Misha一個月沒見,相約共進午餐,不需浪費時間,他已能勾勒出Misha近日的生活概要。他知道Misha上周為了一個重要報告心神不寧,也知道她曾被困在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雪中。同時,她最近還開始愛上鹽味貝果!

「Twitter的好友名單不只是用來跟好友交談的工具,」湯森說,「而是一種認知他們存在的方法。」應用在工作場所,這種心電感應或許更有發揮空間。「你知道誰心情不好—千萬別招惹他。」他說。尤其當同時散佈全辦公室、全國,甚至全世界時,更能突顯這種認知的重要性。

好在哪裡 用過了才知道

Twitter 雖以新秀之姿迅速竄紅,很多人仍對它抱持錯誤印象。癥結在哪?使用者認為,問題就出在Twitter是一種「用過才知道它好在哪裡」的工具。光是瀏覽個人 頁面上的成串短訊,肯定令人感到毫無道理,自然也很難體會箇中樂趣。想要進入Twitter的囈語世界,首先一定要實際使用它,更重要的,是邀請朋友與家 人一起加入你的行列。

不過,有經驗的使用者一定會提出一個忠告:如不想被來自四面八方的短訊淹沒,千萬要慎選你的「跟隨」對象與數量!Twitter雖能讓忙碌的朋友隨時保持聯繫,也滿足我們一窺名人腦裡想些什麼的好奇心,但有時它也令人感到又愛又恨,或甚至感到與朋友有些「太親密」了。

Twitter最即時的使用方法,是透過手機直接收發,因此,再奇怪的時間也有機會收到朋友的「近況」更新。有時,他們甚至會有股衝動想跟朋友表明,「別再公布你晚餐吃些什麼了」!

艾瑞克則跟華爾街日報形容,不小心跟到每天發表30篇短訊以上的朋友,簡直就像遭遇一場「Twitter風暴」。「每個人一定都有這種經驗,」他說,「有人參加你的派對,卻自顧自的說個不停。」自此之後,他重新註冊另一個帳號,並大幅縮小了他的「跟隨」對象。

Twitter最初的構思是讓親友與同事間能隨時保持聯繫,也提供一個即時記錄當下感受的工具。隨著使用者越來越多,它的應用層面也出現意想不到的發展。

科 技專欄作家波普說,有次他與幾位評審共同審核一項補助金計畫。看到某見申請計畫時,有位評審發現:「這個計畫不是已經作過了?」在場沒有人能確認這件事 情。波普的鄰座馬上打開Twitter訊息方塊,輸入這個疑問。30秒內,立即有2個人從Twitter回覆,確認該項計畫確實已經作過,還提供出處的連 結指證。

「這個經驗令我印象深刻!」原先對Twitter沒有好感的波普說。透過Twitter,他們迅速借用了他人的知識,功效之大,使其他工具如電子郵件、網路交談、網頁、通話或聯邦快遞都望塵莫及。

開放平台 開創更多可能

或許,Twitter將改變的不只是人與人間的溝通方式,更創造出與物件溝通的全新平台。

目前,Twitter仍未獲得營利,但出於它開放式的設計平台與熱衷此好的使用者社群,Twitter的應用層面已遠超出最基本的短訊交流,並發展出令人難以想像的實用功能。

時常忘記為家中盆栽澆水嗎?沒關係。現在,只要在盆栽中放置一種小裝置—Botanicalls,就能在盆栽水分過低時收到提醒短訊。藉由這個與Twitter連結的小裝置,你的盆栽彷彿獲得了訴說口渴的能力。

嫌上網查詢包裹動向麻煩,不要緊。只要在TrackThis網站上輸入包裹的追蹤序號,並選擇欲接收的更新形式,例如透過Twitter,即能不限時點直接從手機獲得包裹的最新動向。

找工作,則可透過Tweetajob網站,從手機即時接收最新的職缺資訊。目前該網站只提供西雅圖與舊金山灣區的職缺資訊,不過,網頁上也寫明:「日後會有更多選擇。」

將 家電與Twitter功能相結合,它們便成為「智慧型」家電。程式設計師羅斯(Ryan Rose)把洗衣機連結到Twitter,他只要「跟隨」洗衣機的Twitter帳號,便可收到衣服洗好的短訊。杜克大學學生Justin Wickett更將家中電路與Twitter結合,只要從手機發送短訊,便能遠端遙控家中的照明開關。

「相對於一般社交網站以『關聯 性』(connections)作為社交基礎,Twitter是一種建立於『對談』(conversations)之上的社交網絡。」多倫多的網路策士與 科技專欄作家安蓓‧麥克阿瑟(Amber MacArthur)認為。「這只是一個開端,」她說,「日後它的發展將改變我們的溝通方式!」

記者: 范詠軒

沒有留言: